《Civil disputes resolu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Action vs. intention》
当代中国的民事纠纷的处理:假想与实际
讲座新闻稿
2016年5月25日下午,加拿大安大略科技大学的曹立群教授以自己新近的一篇学术成果为中心,为我们展开了一场主题为“当代中国的民事纠纷的处理:假想与实际”的短小而精悍的讲座。随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的狄小华教授和社会学院刘柳老师结合讲座内容作了补充点评,让大家感受到了学者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这一讲座主题,不仅吸引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的同学,还吸引了外系的同学和慕名而来的社会人士。讲座伊始,曹教师亲切的介绍了他的留学经历、教学经历等,而在场听讲者也一一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而讲座也在这种融合的气氛中拉开帷幕。随后,他细致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历史上的民事纠纷解决情况、民事纠纷中的“焦点”,为后续的介绍做了背景介绍。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1.当代中国人如何处理日常纠纷;2.法律在其中起多大作用;3.有“假想怎么做”和“实际怎么做”的差距吗?4.哪些因素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想法?
围绕这一主题,曹教授所采取的进路是量化的实证研究,采用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方法,并设计了问卷,划分了自变量和他变量。在容量方面,整个调查的样本人数也近一万,故而做出的结论有较强的信服力。
通过统计和分析,报告认为当代中国民事纠纷的解决方法正在趋向多元化,假想的解纷方式和实际采取的有很大区别,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因子包括社会经济身份、社会信任、司法满意度等。不仅如此,在做完报告后曹教授还进行了反思,如认为本报告存在未区分纠纷性质等局限性,使在场听讲者受益匪浅,也感受到了学者的细致与踏实。
对此,狄小华教授谈到,实证的研究方法确实是一个发现问题的好进路。尽管如此,也要建立在先梳理清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必须先弄清哪个方面哪个学者已经做的较为完善了,哪个方面还存在研究创新的空间。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算作是对学术研究有意义的。
紧接着的是互动提问的环节,围绕这一主题,在场的听讲者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司法系统内外对司法满意度评价不一的情况?”、“如何看待司法改革的目标与贯彻不协调?”、“是否赞同当代中国厌讼传统理念已经改变这一说法?”等。曹教授、狄老师、刘柳老师都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复,同时其他的听讲者也积极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场的探讨可谓十分热烈。
正如曹教授所言,讲座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单向的传输观点,而在于演讲者和听讲者双方的观点能有来有往、有所交锋,从而促进彼此思维的扩散。期待曹教授下一次的讲座!
(图文: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