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国际化”是培养法科学生国际视野与比较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将中国法推向国际舞台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凝聚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共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主办的“法学教育国际化院长论坛”于2019年11月8日在南京大学成功召开。
本次论坛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清华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申卫星教授、厦门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宋方青教授、重庆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黄锡生教授、暨南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朱义坤教授、贵州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冷传莉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金可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党委书记眭鸿明教授、河海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杨春福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建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院长李万强教授、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院长泮伟江副教授、湖南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湛建云副院长、王文胜副教授等出席了本次院长论坛。各位院长与嘉宾分别就“本土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开拓与创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境外延伸”“法学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与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叶金强教授在开幕上阐述“法学教育国际化”对于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各位院长、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论坛的第一单元由清华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申卫星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深度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指出应强化涉外法的教学与培养。暨南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朱义坤教授则强调了“制度对接”的重要意义,认为应重视中国法律制度与域外制度的关联。重庆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黄锡生教授介绍了重庆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在引进国际师资、强化法律英语与国际法课程、打造国际竞赛团队方面的经验,强调了鼓励学生国外访学、加强海外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贵州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冷传莉教授认为对海内外生源应坚持同样的培养标准,法学教育的国际化也要重视本土法学成果,重视原创性和中外双向学习。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雯着重介绍了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培养对象与培养模式,中美中心“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深层次国际化”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论坛的第二单元由厦门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宋方青教授主持。清华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申卫星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招收海外留学生对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实现有着很大价值;校友的全球化也是国际化的重要内涵。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金可可教授认为,法学教育的国际化需要以促进学生的核心能力——法律条文的解释适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避免“拔苗助长”的现象。南京师范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党委书记眭鸿明教授指出,法学教育的国际化需要根据地域、学校的特点突出个性,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双向交流,扩大中国法的域外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院长泮伟江副教授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在合作办学、海外交流方面的措施,分享了北航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育国际化的思路与经验。
论坛的第三单元由重庆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黄锡生教授主持。厦门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宋方青教授介绍了厦门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在法学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提出了重视国际专业竞赛、重视教师激励、柔性引进国际师资的培养思路。河海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杨春福教授从“主体国际化、课程国际化、语言国际化、方法国际化、价值国际化、成果国际化”等六个方面,结合河海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的特色,分享了对法学教育国际化的理解,认为“国际化”是法学教育的理念和态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建文教授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国际化培养方面的重心和特点,认为应从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以及扩大学生的国际交流途径两方面来着重突出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西安交通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院长李万强教授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国际合作以及教学中“国际化”思想的深度贯彻,联合培养模式也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兴趣。湖南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湛建云副院长指出,湖南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法学教育国际化的重心在于“师资”与“学生”,重视具有海外背景的师资的培养与引进,鼓励学生进行短期海外交流。
最后,由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进行本次论坛的总结致辞。郑少华教授指出,法学教育国际化有着多元的面向,包含双向、深度与浅层等不同方向与层次。法学教育国际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法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法学教育国际化评价也要多元化,要重视不同学校的个性。在坚持法学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法学教育国际化与国家战略目标的关联。郑少华教授还代表与会院长、嘉宾,呼吁建立衡量法学教育国际化的科学标准;有条件、有意愿的学校,可以共享师资和国际交流渠道;重视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要服务于该目标;大力建设境外中国法研究中心,扩大中国法的影响力与话语权。